在仙游县游洋镇有一个小山村,她既是古时的交通咽喉,也是闽中红色圣地,还有诸多处人文古迹、土楼、瀑布等古往今来的好景致,她就是南侧通往莆田市区和涵江,北侧通往大洋、永泰的必经通道,西侧通往游洋镇和仙游城关的重要交通要道的一个村落 - 兴山村。
兴山村的六个第一
1、吴圣天妃是兴化大地第一尊女神医圣
2、林居裔第一次在兴山英坑谋举义事宜
3、兴角山是兴化北部道教的第一座名山
4、兴角宫是全球奉祀吴妈的第一座庙宇
5、中共上宫支部是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
6、上宫街自宋以来为兴泰里第一条街道
山头土楼
土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,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,其规模之大较为罕见,共有两百多个房间,居住60多户人家,300多人生活其中。土楼坐落于馨角山下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,很多住户搬迁至新居,如今只剩下10多户人家仍居住于此,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。
土楼呈长方形封闭式结构,东西向为主楼,西向一排建筑为2层半,东向则是3层半,共近10米高,南北两侧为护厝,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环抱其中。整座土楼中,除了内环底座基础和内部环形一层的40根柱子是用青石砌成,其他全部为土木结构,其屋檐、门梁上雕刻有各式花鸟走兽图样,典雅大气。整个建筑过道相通,住户们闲时可以互相串门聊天,其乐融融。兴山村希望能招商引资,对这座土楼进行保护性修缮,并将其打造成一个休闲山庄、避暑胜地,让这个蒙尘已久的建筑重放光芒。
兴山村地处仙游县东北角,隶属仙游县。南与城厢区常太镇汀洋村接壤,东与涵江区庄边村毗邻,距离仙游县城58公里之远,而距莆田市区仅35公里。全村由上宫、下宫、山头、圳顶、洋山、内池、外池、院口、潘斜、美林9个自然村组成。
兴山俗称“顶山”,古时称“兴泰”,下部隶属原莆田县,俗称“下山”,古时名称“下山”为“常泰”。令人称奇。由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文物古迹众多,加上海拔高,绿植覆盖率大,气候清凉,是夏日避暑疗养、文化溯源的好去处!
远离城市的喧嚣,感受清凉的山风,驱车驶过掩映在林间弯弯绕绕的公路,抵达群山环抱中的游洋镇兴山村,一个古朴、传统的小村庄展现在眼前。仿佛忘记了这正值酷暑的季节。兴山似乎没有夏季,山下的闷热早已被这750米的海拔隔阻。夏季如秋,年均气温在20 c左右,宜居宜养,有风,有山,有景,有林,来这里的游客随处感受到天然的“空调”,游乐自得,避暑消夏,自得其乐。
兴山村历史悠久,明清时代称兴泰山上宫,民国时期称古邑馨山,解放后称游洋兴山。
屋子很古老,看上很有年代感
土墙,木门
一个图楼,可以住上300人
兴角山是兴山村的几处高地之一,也是女神“吴圣天妃”吴妈化蝶升天之地。站在高处可一览兴山村全景。兴山村位于群山之间地势较平的地方,除此之外,山外有山,山峦层叠。全村分前后两部分,前面基本为新盖的混凝土小洋楼,后面的是土木混合的老屋。
兴山村风景优美, 文物古迹甚多。有如“湾月出水”’的宋古桥梁“惠政桥”,以及近代革命文物中共仙游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—兴山书院(建于1880年);还有一座兴角祖宫(省级文物保护)。
兴山村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境内,行政区域5.7公里,全村由9个自然村(上宫、下宫、山头、圳顶、洋山、内池、外池、院口、潘斜、美林)组成。
美丽乡村:福建莆田游洋兴山村